《琅琊榜》详解静妃的二三事,这个爱屋及乌的女子,是团战的高手
2025-03-24 06:40 紫依
是不是有点神奇?
无论是后宫的皇后和越贵妃,还是前朝的皇帝、太子和誉王,似乎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她;也没有人为难她,仿佛所有人都将她遗忘了。
甚至在静嫔被晋升为妃的时候,越贵妃不爽开始跳脚,针锋相对,而皇后还嘲笑她没有见过大风大浪。
因为再怎么样,不过是个医女,进宫二十几年,如今也不过是个妃而已。
誉王听闻消息,觉得不过尔尔。
而皇帝也只是觉得,这么多年忽略了静嫔,有点亏欠,顺手升了个位份而已。
而最让我细思极恐的是,在无数人宁死也要为林家伸冤之时;她这个被林燮救过一命,和宸妃亲如姐妹一样的女子,竟然可以亲眼看着林燮被株连九族家破人亡,听到宸妃姐姐自杀的消息,她都能做到不发一言,不说一字一词。
是她怕死吗?是因为她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还是力量实在太弱,人微言轻,必须保存实力?我想,应该是忍辱负重吧,必须活下去,等待时机吧。正如林殊一样。
为什么这么说?
还记得有一回,靖王痛下决心,跟静妃说,他准备要踏上夺嫡之路时,静妃怎么回答的吗?
她面不改色,轻轻说了一句:
无需顾忌我,你我母子二人同生共死。
一个是劳苦功高,但却毫无圣心的皇子,十几年来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但一直被放逐;
一个是闷在宫里二十多年,一言不发的低等嫔妃,渺小到几乎被人忘却;
母子二人这样的牌面,当时的静嫔应该是心中有数:几乎是毫无胜算。
面对这样凶险的夺嫡之路,她十分平静地接受。
这一切,只不过是因为,她早就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从12年前那场大火开始熊熊燃起,她就知道这一天迟早都要到来。
母子连心,他们都心系林府。
这么多年来,他们都憋着一股劲,等待时机要为这个案***。
而对于静妃而言,等待的过程,就是看似坦然地面对失去的痛苦。
她不能死,更不能冒尖出头,只能静默地呆在这个无声的炼狱里,内心备受煎熬。
而她之所以默默无闻,能够平安度日,还是因为她实在太过于微不足道了。
其实从剧中梁王对宸妃痛惜和怀念之意,可以看出,他虽然内心忌惮并处置了林燮为首的赤焰军和祁王,但对于自己青梅竹马的宸妃——林燮的妹妹,祁王的母亲其实是心有不忍的。
只不过她性格太过于“烈性”,不愿意苟活。只要她愿意隐忍,完全是能够在后宫里继续求得一席之地的。
更不要说,一直与她交往过密的静嫔,皇帝从来没有想过要处理她们;
而受林府之事拖累,静嫔原本就在后宫再无出头之日是;所以,对于皇后和越贵妃等人而言,她根本不足为惧。
深情如厮,爱屋及乌,忍辱负重,终其使命
若要追溯起静妃与林府的渊源,还是要从化名为梅石楠的林燮说起。
林燮早年游历江湖时,意外搭救了当医女的静嫔。
后来将她带在身边,带回林府。
林燮的妹妹宸妃,生下皇长子祁王萧景禹之后,身子一直不好;所以,林府特地送了医女出身的她进宫,并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静嫔。
静妃对林燮是什么样的情感?
我想喜欢二字,是毋庸置疑的。
大事已定之后,靖王终于有了王妃,王妃入宫觐见。
无意中问了一句,娘娘喜欢楠树?
是的,一直很喜欢。
为什么是楠树?
因为他叫梅石楠。
庭有楠树,吾爱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芷萝宫内亲手栽下的那棵楠树,还有那一句“一直很喜欢”,都表明了静妃对林燮的一往情深。
其实,这也可以解释得通,为什么静妃对林殊,比对自己的亲儿子萧景琰显得关心得多。
无论是见到他容貌大变时,说了一句当年你和你的父亲长的那么像;
还是在泣不成声的时候,回答梅长苏的那一句我也不想这样,可是忍了这么些年,突然就忍不住了;
她的肝肠寸断,在小殊这位后辈,林府旧人的眼前,无所遁形。
静妃与林殊第一次相认的场景,也是全剧最催泪的部分之一。
她借着倒茶,故意不小心泼到梅长苏身上,想要借此查看他手臂上是否有痣。
无果后,又借着把脉一说,确认了他身上的火寒之毒。
那颤抖的手,止不住的眼泪,细节都暴露了一切。
当她彻底确认,梅长苏就是林殊,而且中了火寒之毒,时日不多。经过刮骨疗伤的他,容貌大变,非常令人心疼。
于是她彻底不顾体面,强行借口赶走一脸懵逼的萧景琰,自己却哭成泪人。
梅长苏只是一句“静姨,我很好”。
而静妃最最厉害的一局,便是应对送命题:“当年赤焰军那桩案子,你是怎么看的?”
当年的赤焰军副将卫峥出现,所有的前尘往事浮现眼前,梁帝的心情很矛盾。
赤焰案,是梁王心中的逆鳞,天下无人敢触碰。面对这一问,换做是谁都会方寸大乱。
对于当时自己因为心中的忌惮,而轻易给赤焰军定罪一事,梁王在夜深人静之时,肯定会后悔。
因为一切实在太过于惨痛了。
如此复杂的心绪,这道题梁王自己都没有预设的标准答案,所以无论怎么说都是错的。
而静妃先后退一步,跪拜着说,“陛下问臣妾,臣妾不敢不答,只是无论臣妾怎么回答,都难免会惹陛下伤心,臣妾先行请罪。”
静妃的用词很妙。她的意思是,我若是说错了,是错在惹陛下伤心,而陛下会伤心,因为陛下是仁君、是慈父。心中有情,才会伤心。
“臣妾出生林府,与已故宸妃先交深厚,若是臣妾恶语评之,陛下岂不感伤,宸妃生无挚友,死无追念。若是念及于宸妃的旧情,为赤焰中人开脱,那陛下又会感觉臣妾不了解您为稳固大局的一片苦心。”
静妃巧妙的避开问题,用真情实感陈述自己多年来的两难困境。
我是后宫妇人,看待事物的着眼点在情,因为姐妹之情、主仆之谊,我无法言说故人之罪。但身为皇上的妃子,我虽然不懂朝政,却理解皇上为江山社稷的苦心。
这么一说,皇上面色稍和,只叮嘱了几句要约束靖王,这一关就过了。
放低姿态,以情示之,临场发挥能做到这个地步的,剧中大概仅此一人。
结语
一个是处处忍让、顾全大局、温婉贤明的静妃,一个是故意找茬、不顾后宫安宁、百般刁难的皇后,高低立判。
静妃不声不响,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手法,面对后宫的敌人们,真的算得上是降维打击。
她仅用绕指柔就将这个冷酷多疑的梁王拿下,而且就连林府旧人、宸妃姐妹这样的烙印,对她都只有利而无害,静妃有多厉害,可见一斑。
故事的最后,从未想过当皇帝的靖王,一个人扛起当年那群人所有的理想,走上了夺嫡之路,并取得胜利;
而那个忍辱负重、备受煎熬,却又似乎置身事外、打算在这深宫中了却残生的静妃,最后却成了皇太后。
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也许答案尽在《琅琊榜》。
我是紫依,欢迎关注我,一起分享深度剧评和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