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学者论诗十五病解读

2025-03-26 12:31  云台

唐代学者论诗十五病解读

唐代格律诗自问世以来,已成为璀璨的民族文学艺术瑰宝,光芒四射,尤其今日,学唐诗者当以亿计。于是,诗病之说林林总总,莫衷一是。唐人创造了格律诗,难道没有诗病之论吗?答案是,有。不过,佚失了。于是,后人只能望风捕影,各说其是。然而,幸有《文镜秘府论》一书中所论“文二十八种病”保留其原貌。撰者日本僧人遍照金刚(774~835),公元921年追封为弘法大师。

唐人论诗病有二十八种,举例是五言古体诗,其中论声病十种,论谋篇造句等病十八种,从中可以看出,格律诗词的形成借鉴了这些理论,对我们今天学习格律诗词仍有指导意义。声病包括流传的“四声八病”另文介绍。现根据内容分类,把谋篇造句诗病归纳为十五种,以飨读者。

一 阙偶病

对偶缺失。谓八对皆无,言靡配属,由言匹偶,因以名焉。假作《述怀诗》曰:“鸣琴四五弄,桂酒复盈杯。”又曰;“夜夜怜琴酒,优游足畅情。”

释曰:上有“四五”之言,下无“两三”之句;不对“朝朝”之字,空垂“夜夜”之文。如此之徒,名为阙偶。题斯一目,余况皆然。

或曰:诗上引事,下须引事以对之。若上缺偶对者,是名缺偶。犯诗曰:“苏秦时刺股,勤学我便耽。”释曰:上句“苏秦”,是其人名,下将“勤学”对之,是其缺偶。

不犯诗曰:“刺股君称丽,悬头我未能。”

释曰:上有“刺股”,下有“悬头”,各为一事,上下相对,故曰不犯。

笔者解析:估计这一诗病应该出现在唐格律诗未定型之前。格律诗定型后,规定五言和七言律诗八句四联,中二联对仗。此后 ,懂格律者就不犯此病了。纵观唐人留下律诗,可以证明这一点。

二 繁说病

意象字词重复。谓一文再论,繁词寡义。或名相类,或名疣赘。即假作《对酒诗》曰:“清觞酒恒满,绿酒会盈杯。”又曰:“满酌余当进,弥瓯我自倾。”

释曰:“清觞”、“绿酒”,本自靡殊;“满酌”、盈杯”,何能有别。“余”之与“我”,同号己身,一说足明,何须再陈。如斯之类,寡义繁文,制作之家,特宜详察。

诗曰:“远岫开翠雾,遥山卷青霭。”此两句字别理不殊,是病。

崔氏曰:“‘从风似飞絮,照日类繁英,拂岩如写镜,封林若耀琼。’此四句相次,一体不异,‘似’、‘类’、‘如’、‘若’,是其病。”(崔氏,指唐初学者崔融,下同。笔者注)

笔者解析:语意和物象重复,是格律诗大病。因格律诗字数有限,须利用有限笔墨,表达广泛和深远意境。

三 丛聚病

同类物象堆堆砌。如上句有“云”,下句有“霞”,抑是常。其次句复有“风”,下句复有“月”。“云”、“霞”、“风”、“月”,俱是气象,相次丛聚,是为病也。如刘铄,诗曰:“落日下遥林,浮云霭曾阙,玉宇来清风,罗帐迎秋月。”此上句有“日”,下句有“云”,次句有“风”,次句有“月”,“日”、“云”、“风”、“月”,相次四句,是丛聚。

元兢曰:“盖略举气象为例,触类而长,庶物则同。上十字已有‘鸾’对‘凤’,下十字不宜更有‘凫’对‘鹤’;上十字已有‘桂’对‘松’,下十字不宜更用‘桐’对‘柳’。俱是丛聚之病,此又悟之者鲜矣。”(元兢,唐初学者,下同。笔者注)

崔名丛木病,即引诗云:“庭梢桂林树,檐度苍梧云,棹唱喧难辨,樵歌近易闻。”“桂”、“梧”、“棹”、“樵”,俱是木,即是病也。

笔者解析:丛聚病,多是由于诗人作诗时,思路狭窄所致。所以,构思谋篇时,作者应围绕主题全方位思维。

四 忌讳病

犯忌。其中意义,有涉于国家之忌是也。如顾长康诗云:“山崩溟海竭,鱼鸟依将何。”“山崩”、“海竭”,于国非所宜言,此忌讳病也。

元兢曰;“此病或犯,虽有周公之才,不足观也。又如咏雨诗称乱声,泝水诗云逆流,此类皆是也。”

皎公名曰避忌之例,诗曰:“何况双飞龙,羽翼纵当乖。”又云:“吾兄既凤翔,王子亦龙飞。”(皎公,指皎然,唐代学者。下同。笔者注)

笔者解析:作诗要避免忌讳词语,古已有之,现代亦是,但内容有所不同。例如,涉及国家机密、恐吓语、谩骂语、领导人姓名等,为诗者当戒。

五 形迹病

不规范缩略语。谓于其义相形嫌疑而成。如曹子建诗云:“壮哉帝王居,佳丽殊百城。”即如近代诗人,唯得云“丽城”,亦云“佳丽城”。若单用“佳城”,即如滕公佳城,为形迹病也。

元兢云:“文中例极多,不可轻下语也。”

崔曰:“‘佳山’、‘佳城’,皆为形迹坟埏,不可用。又如‘侵天’、‘干天’,是谓天与树木等,犯者为形迹。他皆效此。”

笔者解析:作诗因字数所限,常用缩略语。所用缩略语应该是约定俗成的,不应自己生造。生造词语,只有自己懂,能引起歧义。所以,作诗要引以为戒。

六 傍突病

注意谐音偕义。句中意旨,傍有所突触。如周彦伦诗云:“二亩不足情,三冬俄已毕。”“二亩”涉其亲,宁可云“不足情”也?

元兢云:“此与忌讳同,执笔者咸宜戒之,不可辄犯也。”

笔者解析:谐音病古人作为一忌,当今诗坛不讲究,只作参考。

七 翻语病

注意转义。正言是佳词,反语则深累是也。如鲍明远诗云:“鸡鸣关吏起,伐鼓早通晨。”“伐鼓”,正言是佳词,反语则不祥,是其病也。

崔氏云:“‘伐鼓’,反语‘腐骨’,是其病。

笔者解析:翻语病与谐音病近似。现代诗坛不计较,可作参考。

八 长撷腰病

声韵拍节相同病。每句第三字撷上下两字,故曰撷腰,若无解镫相间,则是长撷腰病也。

如上官仪诗曰:

曙色/随/行漏,早吹/入/繁笳。

旗文/萦/桂叶,骑影/拂/桃华。

碧潭/写/春照,青山/笼/雪花。

(此例是唐代诗人上官仪的五言六句古风诗。六句声韵拍节均:212结构 。笔者注)

上句“随”,次句“入”,次句“萦’,次句“拂”,次句“写”,次句“笼”,皆单字,撷其腰于中,无有解镫者,故曰长撷腰也。

元兢曰:“撷腰、解镫并非病,文中自宜有之,不间则为病。然解镫须与撷腰相间,则屡,迁其体。不可得句相间,但时然之,近文人篇中有然,相间者偶然耳。然悟之而为诗者,不亦尽善者乎。”

笔者解析:诗词最初是用来吟唱的。在唐代,对声韵拍节相同病是有争议的。多数人认为不是病。见下一病详解。

九 长解镫病

声韵拍节相同病。第一、第二字意相连,第三、第四字意相连,第五单一字成其意,是解镫;不与撷腰相间,是长解镫病也。

如上官仪诗曰:

池牖/风月/清,闲居/游客/情,

兰泛/樽中,松吟/弦上/声。

(此例是上官仪的五言四句古风诗。四句声韵拍节均:221。笔者注)

“池牖”二字意相连,“风月”二字意相连,“清”一字成四字之意,以下三句,皆无有撷腰相间,故曰长解镫之病也。

笔者解析:所谓“撷腰”和“解镫”是研究诗句声韵结构,非词性和语法结构,现代有人把此病演变成词类语法结构病。在唐代,对此二病就有争议。有人则不以为病,如以元兢为代表。在格律诗形成的过程中,接受了元兢“非病”观点。

例如,杜甫《春望》中二联皆212拍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再如七言如杜甫《阁夜》的中二联皆2212拍节: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清代中叶以来,有人据此衍生出“摞眼”、“平头”、同构诗病,似乎有贻笑大方之嫌。

十 支离病

逻辑不通。不犯诗曰:“春人对春酒,新附间新花(新附,新归附的人,间,离间。编者注)。犯诗曰:“人人皆偃息,唯我独从戎。”

既然“人人”都偃旗息兵了,“我”怎么还会“从戎”呢?难道“我”不在“人人”之中吗?这就是逻辑思维混乱病(笔者注)。

诗曰:“晴云开极野,积雾掩长洲。”上句既叙“晴云”,下句不宜“雾掩”,不顺理耳。(此病原著作为第26病单列,余认为同属逻辑病,故辑于此。)

笔者解析:逻辑( logic)一词于明末清初从西语引进我国。在唐代,显然无“逻辑”概念,尽管已经知其理。观当今诗坛,为诗者不懂不讲逻辑甚多。

十一 相滥/繁说病

意象重复滥用。谓一首诗中再度用事,一对之内反覆重论,文繁意叠,故名相滥(即意象重复滥用) 。犯诗曰:“玉绳耿长汉,金波丽碧空,星光暗云里,月影碎帘中。”(耿,使明亮之意)

释曰:“玉绳”者星名,“金波”者月号,上既论讫,下复陈之,甚为相滥,尤须慎之。

崔氏云:“相滥者,谓‘形体’、‘途道’、‘沟淖’、‘淖泥’、‘巷陌’、‘树木’、‘枝条’、‘山河’、‘水石’、‘冠帽’,如此之等,名曰相滥。上句用‘山’,下句用‘河’;上句有‘形’,下句安‘体’;有句有‘木’,下句安‘条’:如此参差,乃为善焉。若两字一处,自是犯焉,非关诗处。或云两目一处是。

诗曰:“驱马清渭滨,飞镳犯夕尘。川波张远盖,山日下遥轮。柳叶眉行尽,桃花骑转新。”(已上有“驱马”、“飞镳”,下又“桃花骑”,是相重病。镳,马衔也。)又曰:“游雁比翼翔,飞鸿知接翮。”(此段原著单列为27相重病,余认为同属繁说,故列于此。编者)

笔者解析:“相滥”病,系选取物象和词汇概念不清所致。观今诗坛,犯此诗病者亦很多。为诗者,须弄懂物象和词汇意义。否则,必犯此病。

十二 落节病

物象与季节时代背景不符病。凡诗咏春,即取春之物色;咏秋,即须序秋之事情。或咏今人,或赋古帝,至于杂篇咏,皆须得其深趣,不可失义意。假令黄花未吐,已咏芬芳;青叶莫抽,逆言蓊郁;或专心咏月,翻寄琴声;或意论秋,杂陈春事;或无酒而言有酒;无音而道有音。上述种种就是落节。若是长篇托意,不许限。即假作《咏月诗》曰:“玉钩千丈挂,金波万里遥。蚌亏轮影灭,月落桂阴销。入风花气馥,出树鸟声娇。独使高楼妇,空度可怜宵。”

释曰:此诗本意咏月,中间论花述鸟,乍读风花似好,细勘月意有殊,如此之辈,名曰落节。

又《咏春诗》曰;“何处觅消愁?春园可暂游。菊黄堪泛酒,梅红可插头。”

释曰:菊黄泛酒,宜在九月,不合春日陈之;或在清朝,翻言朗夜:并是落节。

笔者解析:“落节”一病,观当今诗坛,甚多,当为戒。进行诗歌创作,应仔细观察客观物象,根据眼所见、耳所听、脑所思来描述,不能东拉西扯,闭门造诗。

十三 杂乱病

布局谋篇混乱。凡诗发首诚难,落句不易。或有制者,应作诗头,勒为诗尾;应可施后,翻使居前。故曰杂乱。假作《忆友诗》曰,“思君不可见,徒令年鬓秋。独惊积寒暑,迢递阻风牛,粤余慕樵隐,萧然重一丘。”

释曰:“粤余”一对,合在句端;“思君”一对,合居篇末。然则篇章之内,义别为科,先后无差,文理俱畅;混而不别,故名杂乱。

笔者解析:“杂乱”病系因不懂格律诗词章法所致。为诗词者,须仔细研读诗词布局谋篇方法,否则,必犯此病。

十四 文赘/涉俗病

凑词意俗。凡五言诗,一字文赘,则众巧皆除;片语落嫌,则人竞褒贬。今作者或不经雕匠,未被揣磨,辄述拙成,多致纰缪。虽理义不失,而文不清新;或用事合同,而辞有利钝。即假作《秋诗》曰:“熠耀庭中度,蟋蟀傍窗吟。条间垂白露,菊上带黄金。”

释曰:此诗据理,大体得通。然“庭中”、“傍窗”,流俗已甚;“黄金”、“白露”,语质无佳;凡此之流,名曰文赘。(文赘,现代汉语之意相当于物象庸俗,无诗意。)

又《咏秋诗》曰:“熠耀流寒火,蟋蟀动秋音。凝露如悬玉,攒菊似披金。”(此则无赘也。)又曰:“渭滨迎宰相。”(官之宰相,即是涉俗流之语,是其病。)又曰:“树荫逢歇马,鱼潭见洗船。”又曰:“隔花遥劝酒,就水更移床。”(是则俗巧弱弊之过也。)

笔者解析:“文赘”一病提法属实重要。观今诗坛,犯此病者甚多而不觉。究其原因,一是诗词艺术欣赏水平低,二是文字功夫浅。欲解此病,必须提高这方面功夫。

十五 骈拇病

所谓两句中道物无差,名曰骈拇。如庾信诗曰:“两戍俱临水,双城共夹河。”此之谓也。

“俱临水”与“共夹河”,语意重复,现代称之“合掌”。(笔者注)

笔者解析:“骈拇”与我们今天的“合掌”同。“骈拇病”常见于对仗句中,为诗者当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