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的信仰: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在另一个世界重生

2025-04-10 17:31  读书喵Reading

如果说,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如同一本书,那么无论书中的故事多么精彩曲折,死亡是这不同的书里,无法逃避的唯一结局。

作为生者而言,对于将逝之人,我们无法挽留,唯一能做到的便是对逝者进行安葬,让其能在地下安息,以此来缅怀与寄托哀思。清明节,也正是这样一个纪念离世亲人的节日。除了扫墓祭祖,从传统意义上讲,也希望离世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能安稳度日。

墓葬习俗由来已久,对于现代人而言,大抵是为了能够安置逝者死后的身躯,为后世之人建造一个可以纪念先辈的场所;而古代先民却将墓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将“墓”解释为防止身体或其残余的固定设施,而“葬”是指将死者尸体或尸体的残余部分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场所的仪式性活动。这种仪式背后体现了当时的民间文化与墓葬信仰。

李虹所著《死与重生》一书认为,墓葬信仰的基础,就在于相信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在先民看来,生与死不是无法跨越的鸿沟,通过死亡-埋葬仪式,死者可以借此进行转换,获得在另一个世界的重生。

01

灵魂不死与神仙信仰

相信死后灵魂存在是世界多数民族的共同信仰,在中国亦是由来已久。在汉代,先民们相信灵魂存在,灵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因此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灵魂与身体的分离。

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南方楚地便出现了魂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知的思想。从考古出土的文物看,汉代马王堆帛画出现了引魂升天图像;山东临沂金雀山帛画还描绘了蓬莱、瀛洲等仙境,以表明灵魂升天之后所到达的理想世界。

关于神仙的传说,体现了人们对长生不老与快乐自由的渴求。在汉代以前的认知中,神仙是天生如此,超越自然与社会命运。他们手中有着凡人所渴求的不死之药,凡人若想成仙,只能苦心去求索,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而汉代时,这种神仙观念则发生了变化,凡人被动的求仙变为了主动的修仙。神仙变为了一种自主自为的结果。

汉武帝之后,求仙的思想更是从贵族阶层向平民化发展,求仙向着世俗化发生着改变。这种修仙主要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希望活着的时候成仙,如炼丹,服用丹药等行为,希望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而另一种则是希望死后可以成仙,于是花下重金在墓中营造出与生前居室相仿的环境,采用特定的方式升天。而死后成仙也分为了两种,一是在墓葬中描绘灵魂在仙人的引导下升天的场景,二是在墓中放入丹丸等神药,让死者在墓中进行修炼,以达到死后成仙的目的。

神仙世界被认为是现世生命的最高境界,也是死者灵魂的最佳归宿。前面说到,先民们相信灵魂的存在,而死亡只是灵魂与身体的分离。这种灵魂不死的观念,使得神仙信仰产生后不久,向着死后的世界延伸,成为了墓葬信仰的一部分。

02

再生信仰的逻辑

《死与重生》一书中写道,“不死”与“再生”来自于道教神仙信仰,这种观念也区别于其他的宗教。崇拜神仙是其信仰的一个方面,但其更重要的实质则是将人放在第一位,试图通过修仙来解决人的生死问题。

万物在成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走向衰亡,这是生命的常规态势。《道德经》中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此乃顺生变化观。与此同时,道教中也存在逆生变化思想,即修道者沿着万物相反的途径,通过一系列的修行可以返回最初的“道”。“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若想获得长生不死,就必须逆生而行,回到最初的道,由死入生。

时间使人由生到死,万物由荣到枯,逃避时间的控制成为人的渴望。由此,先民们幻想出了一个没有时间控制或时间过得极慢的世界,这就是所谓的天界。

天界与人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这在各种修仙小说与仙侠剧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天上一天,地下一年”,天界的时间进程比人世间更为缓慢。这种仙界与凡间的时间差构成了“圣神”与“世俗”两种空间,且这两种空间与时间差同时存在。

对于想要成仙的凡人来说,想要在活着的时候获得长生不老,办法便是服用炼制好的仙丹,这种仙丹意味着将压缩的时间释放给了个人,从而使得服用者的寿命得到延长,扭转时间,获得长生。

而这种行为是否有所效用,当时的人们也产生了怀疑。即便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观念依旧流行,但生前既无法成仙,他们便将目光投向了死后。

03

为死后重生所做的努力

先民们相信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但是如何进入另一个世界,则需要进入一个可以修炼的容器。

古代神话中对山的崇拜有着非常普遍的存在,从视角的直观感觉来看,山与天地相连。先秦时候的神话传说中也认为,神仙存在于昆仑山之中,聚集着仙人的灵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转变发展成为了山洞的信仰,即洞天。洞藏匿于山中,是通往仙界的地方。同时洞也是子宫的象征,代表着降生、源头与中心。

成仙者居于山中,洞穴便成为修道者的不二选择,在此修行或许可以与神仙相遇,从而获得仙人的提携。从洞天的观念来看,将墓穴视作过渡与再生的场所,便也可以理解了。

汉人生前孜孜矻矻建造墓穴,死后将生前所用之物搬进其中,并尽量将之与生前所生活的场景一致,希望在阴间继续过着人世的生活。由此,死后的生活便成为了生前的镜像,而墓葬成为连接此世与彼世的桥梁。

在其所建造的墓穴背景中,描绘着天界与人间的图像,以帮助灵魂飞升。墓穴不仅仅是存放随葬物品的空间,同时它也成为了一个虚拟仙境,是墓主死后重生的过渡与中介。入葬意味着身份与意义的转换,借由这种仪式,逝者完成死后的重生。

在汉代先民的眼中,死亡不是生命意义的终结,而是在另一个世界的重生。丧礼则是生与死的两个世界连接方式,墓葬则是这种联系的具体体现。

即使现代社会科学已经如此发达,但是古代先民的传统观念依旧对我们影响深远。从传统清明节日也可窥见,墓葬现在虽没有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重生的意味,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扫墓祭祀,也希冀着死去的亲人能够在彼岸世界过得安稳,即便这个世界是否存在我们并不知晓。

【推荐阅读】

本书为汉代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从死亡观念中的生命意识、解除术给身体以圣洁、作为生居与死所中介的墓葬和死后生命的变形四个环节出发,探究汉代人的生死观,对墓葬背后的汉代信仰要素进行了系统的解释和论述。

承认生命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并为之提供重生的途径是汉代墓葬信仰的主题及任务,墓葬仪式以生者对死者的处置方式体现了人们对死亡的看法,隐含着生者对另一个世界的想象,以及为顺利到达不朽之境所做的努力。

在这个基础上,墓葬信仰整合了人们的多种愿望,在漫长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一套与本土宗教、伦理、生死观密切相关的概念系统,成为汉代思想的一部分。墓葬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逻辑,是古代民众对生命的述说,也是我们解读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探讨历史的一个渠道。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