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与红孩儿都是神童,为什么一个成了小英雄一个成了熊孩子?
2025-03-28 23:08 少读红楼
“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这是今夏上映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那个化着烟熏妆、留着齐刘海的哪吒哼哼的“小妖怪之歌”。
这部动画电影上映还不足一月,票房已破四十亿。影片主角哪吒本应是灵珠投胎转世,却阴差阳错成了魔丸转世。顶着宿命的“恶魔”头衔,世俗的成见和误解使他成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熊孩子”,最后几经波折、几经挣扎、几经磨砺,哪吒脱去了熊孩子的特质,成为拯救众生的英雄。
虽然他因此失去了世俗的肉体,但是却保住赤勇的灵魂。从搅的陈塘关不得安生的熊孩子到誓死拯救陈塘关的小英雄,正确的引导和温暖的感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起到这种作用的无疑是他那拥有正确三观的父母。
在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中,也有这样一个与哪吒相似的熊孩子,他就是圣婴大王红孩儿。在小说中,在孙悟空一战红孩儿也就是红孩儿首次本相出场时,吴承恩对红孩儿的体貌采取对比的方式,把两个熊孩子作为比较,有诗为证:
面如傅粉三分白,唇若涂朱一表才。
鬓挽青云欺靛染,眉分新月似刀裁。
战裙巧绣盘龙凤,形比哪吒更富胎。
双手绰枪威凛冽,祥光护体出门来。
哏声响若春雷吼,暴眼明如掣电乖。
要识此魔真姓氏,名扬千古唤红孩。
在《西游记》的四十回至四十二回中,描述了比较经典的“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情节,网上曾经热传的那句“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的梗就是出自红孩儿之口。
红孩儿施计擒拿了唐僧,欲食其肉得长生,孙悟空猪八戒战不过红孩儿,请来南海观世音菩萨助战。顽劣不羁的红孩儿不知天高地厚,还屡次挑衅菩萨,菩萨便在头顶双臂双踝带上五个如来佛赐的金箍儿,箍了他熊孩子的野性,摩顶受戒,作了善财童子。
和魔丸转世的哪吒一样,红孩儿是个很聪明的孩子,要不他怎么能以一抵三,把唐僧从三个徒弟的手中擒了去呢。只可惜,他没有一个还家庭、没有一个好父母,没有把他的聪明加以教化,致使他聪明反被聪明误,为非作歹。
红孩儿出生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父亲是牛魔王,母亲是铁扇公主,一家三口三地分居。父亲牛魔王,贪恋钱财和美色,出轨富家女玉面狐狸,长期与狐狸精小三居住在积雷山摩云洞。母亲铁扇公主,一个被丈夫抛弃的怨妇,独居在翠云山芭蕉洞。而他们的爱情结晶红孩儿则占山为王,与一群乌合小妖纠集在枯松涧火云洞。
如此,与出生一直被禁锢被隔离被疏远的哪吒不一样,红孩儿是在另一个极端,他是被无限的放逐,处于极度的散养状态 。
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孩子被过度保护,在生活自理方面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所以,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角度来讲,现代的教育专家一直推崇“散养”理念。
但是,这种散养应该是一种积极关注、及时纠偏的“散养”,而并非抛弃式、完全放手的大撒把。红孩儿应该是在这种极端散养的状态下,长成了一个“三无”的熊孩子。
一是无边界。也就是没有边界感。何谓边界感呢?其实边界感是一个很不明确的概念,通俗的讲就是“什么事是能做的、什么事是绝对不能做的”。
边界感更像是一种限制,限制我们不要随意侵犯他人,同时也保护我们自己不被打扰,每个人都能独立生存。
被散养的红孩儿是一个没有边界感的孩子,对火云洞周围的山神土地拆庙宇、剥衣裳,搅得“少香没纸,血食全无,一个个衣不充身,食不充口”。
没有边界感的孩子以侵犯别人为乐,或者习惯性的侵犯别人,脑海中根本没有约束,肆意自己的恶性。新闻里我们也常见这种没有边界感,以侵犯他人为乐的熊孩子,比如高空抛物砸死路人的男童,背后猛推孕妇的男孩,因心怀恨意将女孩险些推入铁轨的熊孩子……
边界感与童年的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当孩子侵犯别人时,父母对孩子进行教导,什么样的事情是不能做的,什么样的做法会使人困扰,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这个世界是有规则的、边界的,方能及时止损。
二是无亲情。电影《大话西游》中唐三藏对缚住他的小妖说:人和妖精都是妈生的,不同的是人是人他妈的,妖是妖他妈的。红孩儿虽为妖,却也是妈妈生养的,应该知伦常、懂亲情。然而,在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出生的红孩儿,得到亲情滋润并不多。
当孙悟空攀亲的时候,虽百般解释,他却始终不肯相信,孙悟空是他的干叔叔,仍旧刀兵相见。与父母分离的他,被亲情陪伴和温暖的机会并不多,他对亲情是冷漠和怀疑的。
电影中的烟熏妆哪吒也是一个缺少陪伴的孩子,因为世俗的成见,他没有小伙伴,“又不能出门又没人陪我玩儿”,经常是一个人孤零零地歪在墙头看远处的风景。父亲李靖公务繁忙,母亲殷夫人忙着斩妖除魔,偶尔与他踢一场毽子,也是因公事中途停止,不能尽兴。
红孩儿也是一样,父亲忙着与新欢如胶似漆,母亲忙着悲伤哀怨,都没工夫陪他。难道他们不渴望父爱母爱吗?非也。在电影中,哪吒最后对父亲说的一句话是“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和您一起踢毽子”。
红孩儿应该也是渴望有一个温馨的家,他骗唐僧时编的一番谎话,说明了他潜意识中完整的家族亲情构架:祖公公姓红,有父亲、有母亲,外公家在山南,姑姑住居岭北,姨夫李四住涧头,族伯红三住林内,堂叔堂兄都住在本庄左右。
他捉住了唐僧,还要请父亲来一起分享,共得长生。这都是他渴望亲情、渴望陪伴的表现。陪伴是童年最珍贵的礼物,错过了与孩子的陪伴,会遗憾终生,奉劝现代家长在忙也要多陪陪孩子,因为陪伴的效果超乎你的想象。
三是无敬畏。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心存敬畏,行有所止。熊孩子红孩儿是没有敬畏之心的,唐僧奉命西天取经,是普度终生的大善事,“无神不保,无天不佑,三界通知,十方拥护”,然而红孩儿却为了长生不老的一己之私,想把唐僧吃掉,显然是蔑视社会大众利益,顾小家、弃大家的自私之举。
当他知道八戒要去南海请观世音菩萨降妖除魔时,竟然变幻成菩萨的模样,捉弄八戒,污损菩萨形象。当菩萨来降他时,他更是摆出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撞,先是“望菩萨劈心刺一枪来”,菩萨避枪径走上九霄空内。红孩儿却嘲笑孙悟空“又去请个什么脓包菩萨来”,还学菩萨盘手盘脚的坐上了菩萨的莲花宝座。
菩萨施法力用天罡刀将其困在莲花宝座之上,疼痛难忍的他假意受戒,求菩萨解救。谁知,刚从莲花宝座上下来,他却出尔反尔,劣性不改,“望菩萨劈脸刺来”,最终被菩萨带上了金箍儿收了去。
父母的三观里藏着孩子的未来。遇见一对好父母,孩子的人生就赢了一半,因为优秀的父母给予孩子安全感、方向感和正能量。父母的三观对孩子的影响不管以后怎么改变,终究会带着原生家庭的洗礼和植入。
红孩儿被观世音菩萨收为善财童子,是由妖变成仙,由误入歧途转入了光明大道,按理来说,作为父母的牛魔王和铁扇公主应该高兴才是,但是这两位“魔性”十足、三观不正的父母却不然,他们都对觉得是孙悟空害了他们的孩子,对孙悟空充满了仇恨,铁扇公主拒借芭蕉扇,牛魔王更是不顾当年结拜之情,与孙悟空殊死恶战。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以这样“魔性”三观的父母为原件,复印出红孩儿这样的熊孩子也是必然的。
哲学家卢梭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错的更远。父母的德行犹如深深的树根,在不断地滋养着孩子,只有根深才能叶茂!
优秀的家庭,始于陪伴,陷于教育,忠于三观。愿所有父母,都能用最清澈的源泉,浇灌孩子最纯洁的心灵,给孩子留下一片明媚阳光的未来!
作者:温暖前行,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